
《潇湘红笺》作者姚进军近影
憧憬诗,源于小时候外婆的影响。外婆不仅饱经风霜,还饱读诗书。在食不果腹的年代,她讲的“月亮娘娘”、“木屐公公”、“蓑衣嗲嗲”故事,让善良与爱在我心里生根。“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些我当时根本不懂,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句让人充满憧憬与遐想。从此,我的心里种下一颗五彩的种子。
但在我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写的文字与诗无关。我写的是新闻报道、散文、杂谈,最多的是给单位领导写发言稿,讲课稿,或写论文用他们的名义在报刊杂志发表。这样做,一半是我的工作职责,一半是为了生存。九十年代中期,一篇稿被长沙晚报采用,分版面五毛钱至三元钱不等,被湖南日报采用一元至5元不等。如果被市与省广播电台采用是3至五毛钱的稿费。这些稿费,对于当时经济状况捉襟见肘的我,是家里必不可少的生活开销。那时没有打印机,更没有电脑手机,我只能靠手写加复写纸复制,年长日久,右手中指第一关节都磨出厚茧。可能是苍天不负有心人,也可能是投稿多了,报刊媒体的人熟悉了我,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我的稿费收入有60多元,曾经被《长沙晚报》《湖南日报》《中国建设报》《中国市容报》《工人日报》等分别聘为通讯员。
走近诗,缘于网络的逐步发达。曾因工作变动及身体健康状况等原因,我搁笔多年。2008年初,有超前意识的妹妹劝我注册一个博客,说“你喜欢写东西,把自己写的东西放入博客,就有人看”。对网络不甚了解的我根本没有当回事。直到同年我生日前夕,在妹妹不断督促下我才在新浪网注册了一个博客,初名“秋叶红枫”,后改为“潇湘女”。然后一搁就是数月。2009年9月29日,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与中秋节前夕,为庆“双节”,我初次写了一幅对联发帖博客,两天时间居然也有几十人的点击率,由此唤醒我对诗词的性趣。渐渐,我被格律诗词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特殊的文学艺术所吸引,尝试着在这条荡漾着楚词汉赋芬芳的河流里寻找一叶引渡的扁舟。
爱上诗,缘于我生命中相遇的两位贵人。一位是在中国诗、赋、联及书法界久负盛名的彭崇谷先生,一位是名响政坛,颇有文学底蕴的万伏秀大姐。他们夫妇虽是湖南省屈指可数的“两室一厅”(一对夫妇两个正厅级领导),却几十年对我情同手足。我不但在诗词写作方面深受其教诲,也折服于他们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那份独善其身的坚守,在金钱至上云遮雾绕的迷幻中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淡泊。特别是彭崇谷先生在政务繁忙中利用一切时间对诗词赋的钻研,对书法博采众长而独树一帜的创作,让我灵魂触动。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纷纭俗事中,一种精神追求高于物质追求的雅致,一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贵气,一颗握瑜怀瑾,德布四方的冰心。由此,我对诗词有了深一步的体会:诗是心灵开放的花,摆脱一个狭隘的自我,就能够从许多看似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到一种美;回归一种心灵的平静,就能在世事纷纭中坚守一份信仰;珍惜拥有,就能够在油盐酱醋的色彩中体味出一种诗意。
坚守诗,缘于对湘楚文化的不了情。湖南不仅人杰地灵,而且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屈原开创的楚文化,不仅培育了湖湘人的进取精神,放眼看世界的气度与承前启后的创造意识,也滋养了湖湘文化指点江山、非我莫属;物议朝野,唯我独公;怀乡思故,忘我钟情的情怀。 可随着改革浪潮的冲击,诗词作为楚文化曾经推陈出新的主体,被边缘化甚至处于冷冻状态。我无力回天,也无法抵抗,更无法想象,曾经的楚文化之灿烂辉煌到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情景。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用一份坚守表达对楚文化的尊敬,用一份执着体会楚文化源远流长,用一份虔诚表达对楚文化的凭吊。
有人对我坚持写诗词不解。有文友好心劝我,你写一首短短的诗又查典故又核历史,费心费力费时,还不见得会有人感兴趣。何不写点热点小说,各方面都实惠?
去年参加一次全国性文学征文大赛,事后才知道诗词赋居然根本就被排斥入选。有知情人不忍心,告诉我实情:虽然大赛公告中没有明文规定诗词赋不能参赛,但实际连续三届都将其排斥入选范围。这让我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悲哀。作为湖湘人,作为楚文化故地的子孙后代,作为为数不多的坚守者,我坚信民族的东西是世界的,是最有生命力的。排斥也好,冷冻也罢,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始终是人类文明的进程的必然。诗词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独有的民族文化精髓总有一天会奇葩独香。于是,我用诗词记我的所思所想所感,写我的所见所闻所喜所悲,寄托我所痛所欢所忧所爱。
虽然,我写作诗词的过程苦乐相伴;上有老下有小,生存需要与责任双杠齐压;心脏病加腰椎三级工伤病痛纠缠不休;工作、生活、家务、应酬等等琐碎而纷繁,让人不遑宁息。但我的心里始终有一股力量,让我在家人的酣睡声里敲打键盘,促我在星星与月亮的陪伴下记录自己的心语,督我在风声雨声里品读佳篇。我只想用文字留下“逝者如斯夫“的印迹,用诗词表达我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对挚友佳朋的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存、最无私的爱与感恩。
花甲将至,拙作成集。宋朝晏殊《清平乐》词:“红笺小字,説尽平生意。”一语道中我的心声。而“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纳兰容若《虞美人 秋夕信步》)也颇与我坎坷人生中一些情景吻合,加之自己的笔名就是“潇湘女”,故由此而得诗词集《潇湘红笺》书名。
虽不能诗横千里,赋洗三江,但几支秃笔传痴意,一纸红笺伴斜阳。
彭崇谷先生夫妇对我不断的鼓励与支持是此书得以出版的主要动力。彭崇谷先生在百忙中抽时间为《潇湘红笺》作序并题写书名,万姐就书名提出建设性意见。我在无以言表的感动加惭愧中,还有一种惶恐,惶恐这本诗集太过浅薄,不足以撑起他们夫妇给予的博大,不足以承载他们夫妇寄予的厚望。
另外,著名作家、《知音》杂志副总编、《法制报》执行总编霍才元老师,也是此书出版的促成者。他将我部分诗词作品刊登在目前全国唯一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杂志《大众诗书画》杂志上,并随时把读者、学者的评价反馈给我,多方予以鼓励。在一年前就主动建议我将诗词整理为集,还就诗词如何归类、出版等专业问题多方指导。山东同昌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工商联电子通信业商会副会长、中国书法研究院院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长林成宙老师千里迢迢不辞辛劳的为我的诗词雅玉。
感谢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艺术委员袁炳煌老师,著名书法家、湖南省书画家学会副会长周海滨老师屈就,以我诗词为题赠送墨宝。感谢张立云先生“力宝工作室”对此书的精心策划与设计。
这个世界很大很大,个人的能量太小太小。寸草之心不足以报三春之辉。但人生道路的每一个帮助我、扶持我的人都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这本《潇湘红笺》虽然是在我近年所作的897首诗词中筛选而成,但才疏学浅,不足之处肯定很多,有待于各位诗词高手海涵及给予耐心指教。
最后,以一首《唐多令.爱难休》感谢我生命中的亲人,感谢关心、帮助我的恩人、老师、佳朋及文友们:
柳叶剪春秋,寒风卷浅流。数十年、才过荒丘。
犹记诗寻习步路,恩师引,友同游。
双鬓冷霜留,柴门系小舟。酿清词、楚水悄泅。
结草潇湘承谢广,红笺在,爱难休。
(姚进军著古诗词集《潇湘红笺》即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