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赵志超同志是在1992年春,但未谋其面,只是“读识”,或曰神交。那年5月,我所在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一书。这部洋洋45万言的长篇传记文学,以丰富而翔实的材料,从全新的角度,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乡亲父老的交往,反映了毛泽东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和深厚情谊,揭示了毛泽东丰富的感情世界,为研究毛泽东生平提供了不少新鲜的材料,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尽管当时出版业不甚景气,图书市场滑坡,然而此书一问世,即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行家的好评。初版首次印刷的6万余册,很快便售罄了。
不久,我听说作者为写作此书整整花了6年的精力,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采访了湘潭、韶山、湘乡、长沙、武汉、北京等地的毛泽东的许多亲属、革命先烈的后人、与毛泽东有交往的湘籍人士,收集了150多万字的口碑资料。在此基础上,他汰沙淘金,辛勤笔耕,数易其稿,使本书方蒇其成。如果一个作者对伟人毛泽东没有深厚的感情,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没有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甘于寂寞的精神,是决然写不出这样受读者欢迎的作品的。因此,本书作者赵志超的名字,也便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中。
我与志超同志首次见面,是在四年后的1997年7、8月间。记得那天我正在办公室聚精会神地审读书稿,忽然一位年轻人彬彬有礼地走进来,自我介绍说,他叫赵志超,特意从湘潭驱车赶来送稿的,并打开一个大纸包,说:“这是我近几年写作的一部报告文学集,取名叫《播种芳菲》。”他把书稿递给我后,又如数家珍地缕述了作品的内容、特色。眼前的这位年轻人,虽然面孔陌生,但是听了他的介绍,加上前述的读识、神交,我与他的感情距离很快就拉近了,心里有种一见如故之感。
此后,围绕着《播种芳菲》的增删修改、编辑出版,我与志超同志有过多次磋商,联系渐渐密切起来,时有电函往还。
1998年3月,我社出版了志超的第三部著作《播种芳菲》,由我担任责任编辑。此书45万字,收入作者最近几年撰写发表的40篇报告文学作品,根据内容分为3卷。作品以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家乡为背景,以湘潭的风流人物为描写对象,热情地歌颂了毛泽东、彭德怀的不朽业绩和崇高的品德情操,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真实地描绘了齐白石、王闿运及黎锦熙兄弟等一批文化名人的不平凡的事迹,弘扬了湘潭的人文精神,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新面貌和人们思想的深刻变化,歌颂了湘潭人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
从此以后,我同志超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交流、切磋也较为频繁了。我长志超20多岁,成了忘年交。我关注着志超的创作,每见报刊上有他的作品,必一一阅读。他也关心着我的工作、生活、身体,每次来长沙,大都上门访问;写出新作或发表了作品,也常寄些给我看看。1998年5月间,我还看过他一部30多万字的书稿《举重若轻——毛泽东12次南巡纪实》(暂名),真实地记述了毛泽东主席解放后历次巡视南方各省的情况,使我获益良多。我与志超就是这样在以书以文会友中逐步加深了解的。
志超勤奋好学,坚持业余创作,是位多产的青年作家。他躬逢盛世,改革开放的春风、雨露和湘潭这方得天独厚的沃土,孕育着他的才智,使他茁壮成长。34岁时,他便成了一位著述颇丰的作家和年轻有为的县处级领导干部,担任了湘潭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了湘潭市文联副主席,他还是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楹联家协会理事、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市民俗文化学会理事长、市青联委员……可谓年富力强,才华出众。他植根湘潭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辛勤而默默地笔耕不辍。自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迄今已发表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和纪实文学等形式在内的作品300余万字,获得了令人可喜可佩的创作成果。除上述的《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播种芳菲》外,他还出版有长篇纪实文学《故园行》(20万字,与人合著)和《联苑英华——古今湘潭楹联百家述评》(36万字)。此外,还发表了其它作品300余篇,约100余万字,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
现在,志超同志选出自己的部分散文作品,编成一帙,名曰《独步芳躅》,收入作品110篇,计20余万字。按思想内容分类编排,计有九辑,依次为:“人生抒怀”、“青春放歌”、“咏物撷英”、“桑梓情深”、“怡情山水”、“伟人情结”、“人物风流”、“莲城风情”和“时论纵横”。其写作时间起自1980年2月,迄于1999年8月,言辞洗炼,短小精悍,篇幅一般在千字左右,最长也不超过三千字,适合今天快节奏生活的读者欣赏。从中可以窥见作者的创作追求,寻绎到他20年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前进的足迹。
这本散文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抒情、记人、叙事、咏物、纪游、议论等种类。志超的抒情散文,思想性强,富于哲理,时代感强,洋溢着激情。无论是抒怀人生,还是赞歌青春,都抒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表现出爱党爱国、先人后己、先苦后乐、勤奋进取、珍惜韶光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在《昨天·今天·明天》、《苦与乐》、《青年,要站在改革的前列》、《青春礼赞》、《晨跑》等篇什中,表现尤为突出。他描写故乡的一组散文,感情真醇浓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温馨的泥土》、《稻花赋》、《筲箕塘的眷恋》、《湘潭的秋天》等,反映了家乡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出湘潭人崭新的精神面貌,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和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湘潭这方水土,钟灵毓秀,人文彪炳,风流人物辈出。志超的记叙散文有两个特点:一是讴歌一代伟人毛泽东、开国元帅彭德怀的丰功伟绩,从各个侧面描写、赞扬他们的高风亮节,反映他们的故乡情结,歌颂他们与父老乡亲的情谊,表达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二是展现湘潭现、当代风流人物的风采,尤其是浓墨重彩地描绘改革开放中成长、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这些人物,有的是叱咤风云的英雄,更多的则是在平凡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做出了显著成绩的黎民百姓。如“人物风流”一组散文中,描写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其中有戎马疆场、战功卓著的将军,有诗人、剧作家、摄影家、文史工作者,有税务人员、厂长、经理、农民企业家等。作者以酣畅的笔墨,热情地赞颂了他们为繁荣祖国、建设家乡而献身的精神。其议论时事之篇,贴近观实,赞改革,倡勤俭,反奢侈,劝戒赌,扬正气,刺邪恶,笔锋犀利,爱憎分明。其咏物之什,如《涓水晨曲》、《枫叶》、《晨曦》等,或咏野菊、池荷,或赞晨曦、夕阳,托物言志,内涵深蕴,境界高远,形象生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纪游之属,如《桃花源恋游》、《天马山访古》、《狮山吉祥》等,摹写山川胜迹,绘景逼真,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怀。湘潭因盛产莲子,且其品质优良,而号称莲城,“莲城风情”辑中的作品,记述了湘潭的风土人情、岁时习俗及丰富的物产,令人心驰神往。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作者的传统文化基础比较扎实,不时适当引用前人的清词丽句、佳言妙语,穿插进有关的神话传说、逸闻掌故,既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内蕴,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增强了作品的情趣和可读性。
我作为本书较早的一位读者,怀着欣喜的心情,写了上面的感想,权作应志超同志之约的序言。不当之处,请读者和作者教正。是为至盼。
(陈仿麟,时任湖南文艺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
(原载《文坛艺苑》2000年10月号;《独步芳躅》,珠海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