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自从到了宣传部门工作,就有了更多机会了解文化,接触更多的文化人。还是从身边说起,从今天的主题研讨《融悟》说开来,讲几句子心里话。
——走读最后一公里的启示。
拿到《融悟》这本著作,我可能是最早欣赏到的,因为玉明老师是我们宣传部的老部长,又有十多年的交情,熟悉的人,写的熟悉的事,自然没有放过机会,认真进行了拜读。当我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感觉到,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因为书中记录的是金融监管者的足迹,是汗水,是智慧,是活生生的事实,好像一部电视连续剧,一幕一幕记录了接近群众,走入田间地头的生动画卷。记录了我们监管者是怎么样在走完最后一公里的,把党中央的政策和关怀,送到群众的心中。可以说,《融悟》这本书,通过零散的“故事”,真实的告诉了我们这些,再现了监管为民服务的过程。《融悟》虽然是“缩影”,写的都是点点滴滴,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张家界分局在玉明局长的领导下,做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他深入基层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做法,影响了周围的人,也让张家界的党委政府感受到了,让我们银行业机构和监管当局深深的感受到了。
诚如张家界市政协汪主席所说,张家界银监分局的做法,有事、有人、见精神,是应该学习的,“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同时我感到,他们的做法已经赶超在时代要求的前列。这也是读《融悟》这本书,激励人的地方。感人至深的事实,确实令人心潮起伏。
——金融文学湘军有实力。
中国金融工会常务副主席、中国金融文联副主席张东风说过,金融业是一座创作富矿,金融作协大有可为,要写身边的事,写身边的人。还是用一句大家熟悉的话——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就说今年以来,继《融悟》出版之后,我们湖南金融作协的同行们,坚持不懈追求,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拿出了累累硕果。两位小说家胡小平老师和鲁小平老师,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催收》和《高溪镇》。
他们的这两部作品,都是写的金融系统的故事,从银行、企业、政府之间的博弈,反映出银行人追求建立诚信作出的不懈努力。银行业逐步走向合作、共赢的局面。管窥两位老师所作出的有益探索,不知他们拼搏了多少日日夜夜,付出了多少的心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作品是最好的示范,也是我们作协同行应该去学习的。
——金融文学之路漫漫兮其修远兮。
我是今年才到宣传部门的,以前一直在监管部门,虽然断断续续的写了一些文章,但并没有系统的认识到金融创作这个主题。可以说,大家都是我的老师。
因为,我是这里出道很迟的一个。所以,对我而言,首先不敢谋求长篇巨著。有道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可以从小的方面来写。在这里,我也谈一点感想,讲的不好请各位老师原谅。
今年2月,我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清声破晓》。首先应该感谢张立云老师,因为是在他的支持帮助下出炉的。同时还要说,这本处女作,只是一些生活的感悟,基本上是聊以自慰的,还上不了台面。
尽管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但在玉明老师的鼓励下,《清声破晓》还是顺利催生。然而,因为有它先天不足的方面,写的都是一些小玩意,零零碎碎,来自自己的日常社会生活,小得还不成气势。
后来,和各位老师,以及参加社会上组织的读书活动多了,觉得自己的自娱自乐还是很娇小,经不起风浪,也经不得风雨。早些时候,金融工会张东风主席专题给了我们写作者指示,要我们写金融,写身边的事,写身边的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我写了《胡玉明:一个退伍老兵的本色》,在银监会E报发表了,编辑王老师还专门打了电话来对我说:“太感人了,我没有犹豫就发了!”尔后,我又相继写了《来自可兴老师的鞭策》、《盘东才印象》、《巧遇宁湘》、《沩山宁湘赋》、《邻居李爹》、《剧务》等这些熟悉的人和事,写起来很顺手,也饱含了真情实感,反响很好。
说了以上这些体会,通过阅读《融悟》这本著作,感受还是比较深刻的。因为这本文学作品,是集体智慧,臧海熊、胡玉明两位老师合著,且历经多年沉淀,写的是我们银监部门自己的事、自己的人。“融”中有境界,阎雪君主席说“非常棒”,所以,它有里程碑的意义。作者非常不容易,下了苦功夫。可以说,为我们树了一个路标,也是一个路灯,它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走路,走向哪里。
我总结了一句话,写作者应该“耳朵听上面,眼睛看群众”,上面的听的真切,就搞准了导向和方向;眼睛看群众,把群众的事,群众的想法搞清楚了,写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符合写作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要求。否则,再怎么样写,妙笔也不会生花。
以上这些,只是个人感想,说出来分享。虽然是班门弄斧,但也不妨碍我“抛砖引玉”。
2015年9月21日于湘江河畔
(作者:杨正华,供职中国银监会湖南监管局党委宣传部,湖南省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