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岳麓山
岳麓山以其林壑清幽、景色宜人,吸引了众多的佛门、道家子弟,在此葺建寺院、道宫,籍以修炼、传法;也吸引了众多前贤、鸿儒,在此开舍结庐,读书论学。
■湖湘第一道场——麓山寺
麓山寺创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元),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四十多年历史。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在民间建寺奉佛始于汉末笮融。麓山寺建于晋初,后笮融不过五十多年,这在全国汉族地区是很早的了。麓山寺是湖南历史最悠久的佛寺。山门处镌刻“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准确地概括了麓山寺的历史地位。
麓山寺位于麓山主峰碧虚山中部,全寺包括前、中、后三殿,两厢有斋堂,规模宏大,该寺由法崇禅师创建。法崇,浙江剡县人,幼年出家,聪明睿智,对《法华经》深有悟解,曾著《法华义疏》,天台宗以法华经立宗,故法崇亦是湖南天台宗的最初传播者。
麓山寺初名慧光寺,唐初改为麓山寺、明神宗万历年间敕赐“万寿禅林”,后毁于兵。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僧智檀等修复,不久又毁。康熙二十年,僧法灯修复复称“万寿宫”。民国初复“古麓山寺”名,1944年,日寇侵长沙,寺内建筑大部成灰烬,仅存山门及观音阁,1953年由长沙市佛教协会修葺观音阁,殿中尚存如来佛像,门额刻“古麓山寺”大匾额,边款“晋太始四年建;大唐开元十八年李邕书”均以李邕所书《麓山寺碑》中手迹拓放翻刻而成,黑底鎏金字,制作颇佳。公园管理处管理期间,遍植花木,建兰圃、盆景园,供游入观赏,并在后殿中塑观音佛像。1985年,复将麓山寺交市佛协会管理,并由市佛协相继建复前殿、大雄宝殿、禅堂、讲堂、钟鼓楼等,还整修了观音阁及山门,按佛寺规制复其旧观。
麓山寺以其历史悠久和殿宇巍峨引来众多游人,历代名贤鸿儒多有题咏。杜甫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岳麓·道林二寺行》”的名句,赤沙湖远在华容县南,洞庭赤沙两湖与麓山寺相距数百里,诗人以此形容古寺之壮丽,并刻清观音阁前檐柱,足见古麓山寺不同凡响。
麓山寺周围古木参天,兼得白鹤泉之雅景,更显深幽壮美。唐代银杏、宋元香樟、明清枫粟等古树,簇护于古寺左右。其中尤以观音阁前的两株罗汉松最引人注目,传为创建麓山寺时所植,故名“晋松”,也叫“六朝松”。它是麓山寺悠久历史的见证。其中一株较小者,系清乾隆时期因被风雨倾覆后所补植,当时掌教书院的张九镒曾作诗记之:翻风啸雨插云根,百尺森然独踞尊。兴说六朝留古迹,已非双树立僧门……
纪录麓山寺沿革最详的《麓山寺碑》是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携刻于麓山寺,后移置于岳麓书院右侧。碑高272厘米,宽133厘米,园顶饰龙文浮雕,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19字。碑左断损较宽,右下亦有损缺,但大部完整。该碑以其词章华丽、书法沉雄、刻艺精湛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三绝”之称。
李邕(公元678—747)字泰和,杨洲江都人。天资豪放,不矜细作。少知名,善注文选,附事见义,览秘阁书,巧辩如响,唐玄宋时官北海太守,善书,文名满天下,擅长以行楷书碑,《麓山寺碑》是其代表作之一。邕书取法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古而不泯古,深入魏晋堂奥,其书对后世书法大家,如苏轼、米蒂等影响很大。
■洞天福地——云麓宫
云麓宫位于云麓峰顶,系道家第二十三洞虚福地。该宫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至明朝吉简王就藩长沙始建有此宫,到明嘉靖年间长沙太守孙复与道士李可经主持加修,道宫格局更趋完善。隆庆任年(公元1572年),直棣新安方士全守分、王守德游寓麓山,主持道事,殿元张阳和相访,金道长纵读玄机奥义,博学广深,诚请张殿元再修道宫。时道众“振铎文化于道”,备材鸠工在原址上葺建殿堂三进,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两厢为道众坍房,殿宇为石柱铁瓦。宫旁建望湘亭,可供中秋赏月,重阳登山远眺。四周广植松柏,茂蔚更奇。明末宫殿毁于战火,崇祯壬年(公元1642年)重修祖师殿,清康熙乙己(公元1665年)、嘉庆癸亥相继修葺。道光癸己(公元1833年)巡抚吴荣光重修前殿,成丰二年毁于兵火。同治二年(1863年)武当山太和宫道士向教辉来云麓宫主事,集道友募化捐资,按昔日规模重修道宫,嵌《云麓道宫》于门额。临湘名士吴獬(清道光年间进士)掌教岳麓书院时,为道宫撰写一联:“对云绝顶犹为麓,求道安心即是宫”,联嵌“云麓道宫”,对仗工整,一时传为佳话。民国以后,云麓宫基本维持旧貌,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入侵,宫观遭受严重破坏,宫内神像、碑刻大部被毁。抗战胜利后,由道士邬云开、吴海明筹募重修,时建有灵宫殿,祀道教护法大神王善,殿址在今飞来处(今已不存),归来钟处建清善宫(今已不存),及现存的台祖殿、祖师殿、三清殿。原望湘阁中尚有两联:其一,“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其二,“一雨悬江白,孤城隔岸青”。两联分别取自清黄道让、程颂万的诗句。毛泽东建国后南巡长沙,畅游湘江后登临云麓宫,曾问及以上两联的去向。建国后,党和国家重视对古观的守护,采取措施维护云麓宫旧貌。1987年,公园管理处将该宫移交市道教协会管理,道友重聚,对云麓宫逐步进行修复。按道家规划,在望江阁竖吕祖像,在前厅竖关帝像,三清殿竖三尊像,并增备法器,1989年春正式对外开放。
道教奉老子李聃为鼻祖,主张顺其自然发展规律而不强为的“无为”处事方法,即“无为而治”。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百家争鸣各有主张,道家自成一统。《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传诵后世,为道教经典。今三清殿檐柱悬一联,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东麓,前有湘江,后有青风峡、爱晚亭,天马、凤凰分峙两旁,茂林修竹、葱笼滴翠。明清时期遗存的书院,轮廓依然,古色浓郁,掩映于山水幽深之中,景色尤为壮观。
据史书记载,岳麓书院为谭州太守朱洞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建。但从南宋淳祐年间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守道的记述看,岳麓书院的创始时间可推到唐宋五代。欧阳守道在《巽斋文集》中记述道:“往年余长岳麓,山中碑十余,寻其差古者,其一李北海开元中为僧寺撰,其一记国初建书院志撰者名。碑言书院乃寺地,有二僧,一名智璇,一名某,念唐末五季湖南偏僻,习俗暴恶,思见儒家之道,乃割地建屋,以居士类。凡所掌度,多出其手。士得屋以居,得书以读。其后版图入职方,而书院袭增拓至今。”虽碑文不传,但欧阳守道云亲眼所见,并依据宋初创院的碑刻纪述其事,当为属实。岳麓书院实际上是在唐末智璇办学基础上,“因袭增拓”而成。
岳麓书院自宋初创建到清末改制,更名为湖南高等学堂,至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建立湖南大学,时逾千年,遗存了不少可彪禀史册的业绩。
宋开宝初年,朱洞以尚书出知谭州太守,采纳有识之士建议,创建了湖南最早的高等学府——岳麓书院。当时的岳麓书院,建有“讲堂五间、斋房五十二间”,老师授课于堂,生员复习于斋,已构成书院主体格局。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儒臣李台则知谭,振兴学风,身体力行,对岳麓书院进行扩建:外敞屋门,揭以书楼,塑先贤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形成了讲学、藏书、祭祀三个有机组成的规制。书院正式定额六十余人,从学者众,办学已具相当规模。朝廷因岳麓书院办学有成绩,故纳李允则的奏请,乃拨书赐岳麓书院,所赐者有《释文》、《五篇》、《唐韵》等。当时的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称。洙、泗二水在山东,为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儒家鼻祖孔子的讲学之地。将岳麓书院比做孔子讲学之地,可见岳麓书院声望非同一般。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湖南湘阴人周武任岳麓书院第一任山长。“山长”取名于唐宋五代,当时聚徒讲学、授业者称山长,是书院教学、行政负责人,常为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者所任(清乾隆以后更名为院长)。周武“学行兼善,尤以行义著称”,是一位讲究笺注诂训的经学家。为适应当时士子求学需要,他呈请太守刘师道支持扩建校舍。因他主持书院掌教有方,宋真宗赵恒于祥和八年召见周武。召见中拟命周武任国子监主簿,但周武无意仕途,恳求回归岳麓书院执掌教书。宋真宗特赐“岳麓书院”匾额。由此“书院之声闻天下”,“鼓筒登堂者相继不绝”,成为了宋初著名的书院之一,列全国“四大书院”之首。
南宋时期,岳麓书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阶段。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入主中原,宋室南迁。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书院毁于兵火。但不久,即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由湖南安抚史知谭州刘珙再重建。刘珙本为儒生,一生以尊儒重道为己任。他与著名学者朱熹、张栻关系密切,交谊很深。刘珙任职湖南,对发展文教尤为重视:“茸学校、访雅行,思有以振之。”(《宋史》本传)他为了重建书院,特授命郡教授郭颖主持其事。经过不到一年时间,不但恢复了书院昔日旧貌,而且又有扩建。书院有屋五十楹,并“肖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而加藏于堂之北。”并延请张栻掌教岳麓书院,使岳麓书院成为胡宏所创湖湘学派继承、传播的基地。
张栻主教指导思想明确,强调学以致用,经世济民。远在福建的朱熹,得知张栻得胡宏理学真传,且办学有方,不远千里专程来岳麓书院相访于张栻,进行学术(闽学和湖湘学)交流,历时二月余。这就是书院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二位夫子各抒己见,“中和”之辩三日不缀,足见探讨之识烈。朱熹也在城南、岳麓两书院讲学,当时听众盛况空前,《岳麓志》载:“一时舆马之众,马饮池水立涸。”今天马山脚下仍保存有“荫(饮)马塘”地名,距书院址二里许,舆马当停憩于此。朱、张二人来往岳麓、城南两书院,渡江之所冠以“朱张渡”,以纪两夫子讲学之盛。
朱熹于绍兴五年(公元1194年)任湖南安抚使知谭州,兼长岳麓书院,聘自己的门生黎贵臣主教书院以贯彻其学术主张,并用《白鹿洞书院教条》作为岳麓书院学规,使教学有规可循。在张栻掌教至朱熹知谭州,岳麓书院培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人才,如吴猶、彭龟年、张忠恕、王夫之、陶澍、魏源、左宗棠、唐才常、杨昌济等。也因此奠定了书院在中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重要地位。
【评说】
“近山林”,“择胜地”,岳麓山以其林壑清幽、景色宜人,吸引了众多佛门、道家子弟在此茸建寺院、道宫,以修炼、传法;也吸引了众多前贤、鸿儒在此开舍结庐,读书论学,为岳麓山增添了不尽光彩。“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名寺、名宫、名院汇聚一山,儒、释、道三家融入一林,历经千百余年,和谐共存,纵观天下名山,仅此一处。
(本期撰文: 陆立人 编辑:王三川)
长按图中二维码,关注《岳麓故事》。
投稿方式:csylgs@qq.com
联系方式:0731-88999303
《岳麓故事》网刊
主办单位:
岳麓区委党史联络组
岳麓区史志档案局
岳麓新闻网
岳麓区作家协会
编 委 会:韩律明 喻剑平 周义娟 李波 王丽君
责任编辑:陆立人(主编) 王三川 肖辉 陈敏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